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青铜佛像雕塑赏析:一种宗教信仰的艺术

  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盛赞:“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青铜像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三星堆及其之前的青铜像和面具仍具有肇始阶段的原始色彩的话,那么汉代的青铜造像即可称为成熟期的产物。尤其是青铜佛像的出现,不但为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元素,更是影响了其后几千年的雕塑史,成为中国雕塑一个大的门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雕塑史上,在统治阶层的大力宣扬下,在虔诚信仰的驱动之下,在高超的手工业技艺支持下,青铜塑像数不胜数,其选材范围更是突破了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的范围,扩展到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若非毁于战火,便为列强所掳掠,又或者融于洪炉……。一言以蔽之,能流传至今的又岂是凤毛麟角四个字所能形容。

  青州市博物馆的青铜塑像厅展出的青铜塑像年代跨度之大、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保存之完好令人惊讶!这批塑像中的佛教造像是传统精湛手工艺技术的浓缩,是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实物体现,不仅包含了人们虔诚的愿望,更汇聚了不同的文化;是古青州民族团结、手工业发达的见证;是我们研究历史、佛教、传统文化艺术、传统手工业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明十一面千手观音铜立像 铜质,通高165厘米,以模铸和失蜡法铸造而成,腰际以下为内胎空腔铸造。该造像十一面四十二手。面分五层,四十二手左右对称分布,中央主臂合十,其下两手施禅定印。四十二手中残一手,13手执法器,余皆施手印,其中四十手的手心有眼。据有关记载,有眼的手代表二十五只手,二十五乘以四十即为一千。观音面相丰满,眼睑低垂;头戴宝冠,身着长裙;佩带有耳饰、臂圈、手钏;当胸宝珠与璎珞环绕。

  观音是民间信仰较广的佛教人物之一,十一面观音出现于隋唐以后,他和千手千眼观音都是密教观音中常见的分类,在中国众多寺院中均有供奉。

  明铜鎏金毗声遮那佛坐像 青铜鎏金,但多已脱落,由坐佛与佛座两部分组成,通高173厘米,莲座直径110厘米。

  坐佛头戴五佛冠,脑后原饰有头光,已残。螺发,面相丰腴,双目下垂,眉间白毫,唇线清晰,略带笑意。大耳垂肩,耳垂饰耳珰。冠侧宝缯顺肩而下,颈部有三道横线,身着双领下垂大衣,袒胸,胸前饰万字符号,下系长裙,裙衣束腹结带,衣裙下摆衣褶左右分开似八字覆盖台面。手为智拳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足心朝上,内各饰法轮。

  毗卢遮那佛是中国寺院中常见的佛像。华严宗认为他就是卢舍那佛;天台宗、法相宗持“三身说”,但名称不同;密宗则将其称为“大日如来”,作为最高崇奉对象。

  明铜弥勒佛坐像 青铜质,通高92厘米。弥勒圆脸肥腮,大耳垂肩,眉角低垂,笑眼眯缝,大嘴张开作大笑状;脖颈粗短,饰两道横线;袒胸露乳,腹部凸起;左手执布袋,右手垂于屈立的右膝上;半结跏趺坐姿,左腿盘曲,右腿支立,跣足坐于台上,双足肥大。整体造型突出了弥勒佛笑口常开、大肚能容、慈祥可爱、平易近人的特征。

  弥勒佛原称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佛教造像中常见的题材之一。佛教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所以被尊称为弥勒佛。其形象在南北朝时期为交脚或立像菩萨。弥勒形象共有三个: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第三个形象五代开始出现,再演变为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

  明铜鎏金普贤菩萨坐像 青铜鎏金,鎏金多已脱落。高37厘米。造像面相圆润,高发髻,头戴鎏金花冠,宝缯自耳际垂下;柳叶弯眉,双目低垂;巨耳垂肩,耳饰耳环;鼻梁挺括,下颌生一道横线,端庄肃穆。身着袈裟,颈部生三道横线,胸前璎珞珠宝环布。左手施禅定印,手中有一叶形物,右手施无畏印。胸部、腿部均饰华丽的璎珞。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半结跏趺坐于白象之上。大象周身饰璎珞珠宝,俯卧于莲座之上。

  普贤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并称为“华严三圣”,有“大行普贤菩萨”之称。相传,四川峨眉山是其应化中国的道场。标志形象是骑一头六牙白象,象征其行愿广大。

  明铜鎏金迦叶立像 青铜鎏金。高38厘米。该造像面相丰满,顶骨较高,大耳垂肩;柳眉低垂,纤毫可见,双目微含笑意,似已成竹在胸;尖鼻梁,下颌及两腮因笑而各生肉褶。身着袈裟,袒右胸,右肩覆搭袈裟一角,袈裟边缘刻饰花边纹;右前臂搭帔帛,下着长裙。双手结智拳印跣足立于覆莲座上。为突出该造像的老年人形象,在眉间及眼角饰有细皱纹,手法简洁而纯熟,生动地刻画出迦叶有别于其他佛教弟子的特征。

相关阅读: